
党旗飘扬映初心,基层治理展风采。在向家镇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第一线,有这样一群党员:他们是扎根基层的“勤务员”,是邻里身边的“贴心人”,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把初心写在田野上,把担当落在实事里。在平凡岗位上,用实干诠释“党员先锋”的分量。
担任村民小组组长的二十年里,徐海军的脚步从未离开过田间地头、农户院落。他总说“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”,哪家有矛盾、哪户有困难,他第一时间到场,听诉求、找办法,带领村民发展生产、改善环境,成了乡亲们“有事喊一声,海军准到”的贴心人。
作为村级环保理事会成员,他十年如一日管紧环保资金“钱袋子”。从建立规范台账到逐笔核对支出,始终坚持“公开透明、严谨细致”,十年账目零差错,让每一分钱都用在环境治理刀刃上,为乡村洁净提供了坚实保障,赢得群众一致点赞。
为解村民“摸黑出行”难题,他跑部门、找资源,引资2万元装起18盏太阳能路灯,照亮50余户村民的夜路;面对泥泞村道,他带头筹资筹劳,组织党员群众义务投工,500米硬化路从“烦心路”变“连心路”,用实干让乡村更宜居、民心更温暖。
“邻长就是要多跑腿”,这是彭锡勋的口头禅。他坚持常上门、多闲聊,哪家有难处一眼看穿。联系户彭叔公不会用智能手机跟远方子女视频,他就搬个小板凳坐下来,手把手教聊天、拍照片、发原图,让老人与家人“隔屏不隔心”。
邻里因田土、放水起纠纷时,他从不“单打独斗”:既讲政策法规,也谈邻里情谊,更会请老党员、德高望重的乡邻来“评理”。靠着这股“众人拾柴”的智慧,多年来组里矛盾纠纷“小事不出组,大事不出村”,守住了乡村的和谐安宁。
帮人办事难免费时间、贴精力,家人不理解、旁人说闲话时,彭锡勋总有股“犟劲”:“我是党员,当邻长就是为大家服务,吃亏不算啥,乡亲们满意就值!”这份“心定”,让他成了邻里眼中最靠谱的“主心骨”。
面对本组早稻种植流转的“老大难”,曾海斌主动“扛旗”:休息时间逐户走访,用“拉家常”讲清流转效益,帮农户算清“长远账”。凭着磨破嘴、跑断腿的韧劲,120亩土地顺利流转,为产业发展打通了“关键一环”。
“要致富,先找路”,他带头探索增收新路子:组织农户去外地学白术、大豆种植技术,回村后率先试种15亩白术、20亩大豆,带动13户农户跟着干;还帮村集体管辣椒试验田,跑腿买肥料、查长势,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增收。
他总说“政策听不懂,等于白宣传”。他把医保、养老等政策编成“土话”,在屋场会、田埂上开“田间课堂”,让村民一听就懂;哪家有矛盾,他第一时间到场,用“公道话”解开疙瘩,多年来调解家庭纠纷数起,成了邻里信赖的“政策通”“和事佬”。
他们是向家镇万千基层工作者的缩影,用初心守护热土,用担当服务群众。正是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付出,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,让向家镇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温暖与希望。
责编:余润东
来源:向家镇党建办
下载APP
分享到